二千多年來,以漢代琴論為基礎的“琴道”,似乎是凝固了一樣,隨著古琴的傳承,也一直流傳至現(xiàn)今。對漢代“琴道”的形成,對其中不合理的附會說辭,似乎從來沒有人質(zhì)疑過。
即使是在..,不少琴人還在津津樂道:琴長合乎三百六十天,十三徽代表了十三個月數(shù),上圓象天,下方法地。甚至還編出不少感神招鬼的現(xiàn)代“聊齋”;會彈琴的人成了超凡脫俗,飄飄然地在自我膨脹。
找出“琴道”形成的時代與社會背景,揭露出古琴被“神化”的原由與過程,解開纏著古琴的層層神秘面紗;還它一個清新的面貌,相信是會裨益于古琴發(fā)展的。
考察漢代文獻對琴的記載,是隨年代逐漸增多的。在西漢前期,除了個別有關琴故事的記載外,一般論述基本上還是琴瑟并舉:
云和之琴瑟……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??丈V偕娜罩劣跐缮现角鹱嘀?。龍門之琴瑟……于宗廟之中奏之?!抖Y記?春官?大司樂》
拊搏玉磬,揩擊大琴、大瑟、中琴、小瑟,四代之樂器。先生書策,琴瑟在前,坐而遷之,戒勿越。士無故不徹琴瑟。
父母有疾,冠者不櫛,行不翔,言不惰,琴瑟不御?!抖Y記?曲禮》君大夫徹懸,士去琴瑟。然后發(fā)以聲音,而文以琴瑟,動以干戚,飾以羽旄。
絲聲哀,哀以立廉,廉以立志,君子聽琴瑟之聲,則思志義之臣。卿大夫聽琴瑟之音未嘗離于前,所以養(yǎng)行義而防淫佚也。
禮:天子之樂宮懸,諸侯之樂軒懸,大夫直懸,士有琴瑟。故氣同則會,聲比則應,其驗敫(白旁)然也。試調(diào)琴瑟而錯之,鼓其宮,則他宮應之,鼓其商,他商應之?!洞呵锓甭?同類相動》
這些論述,基本上是繼承了先秦文獻的記載,強調(diào)了“琴瑟”的宗廟儀典和禮樂教化功能;也提到了“琴瑟”能“養(yǎng)行義而防淫佚”的修身功能。
漢代“琴道”之說的逐漸形成,清楚地反映了以下幾點:
1. 琴從一個較原始的弦樂器已得到改良和提升:
戰(zhàn)國至漢初,原本作為宗廟祭祀用的琴,因禮崩樂壞,從而流落民間。因其形制較瑟輕小,攜帶方便,于是引起人們對它進行改良的念頭。
其結果為:共鳴箱仿照瑟改為長條形全箱式,以增加琴的音量。調(diào)弦機制改進了,張力較大的弦可以在琴面上張起來。
琴面處理的技術也得到提高,漆與琴灰的應用,能使琴面平整,也增強了琴面的硬度;從而使左手按音技法能得以應用。
雁足從“一足”變?yōu)閮蓚€,則說明了琴必須更平穩(wěn)地置放,以適應左手在琴面的走手移動。
另方面琴體也隨左手按音游走的幅度,而逐漸增長。左手技法的開發(fā),使琴能奏出較復雜的旋律,從而成為一件能表現(xiàn)復雜音樂的旋律樂器。
2. 琴的音樂功能已大大提升,其表現(xiàn)已超過瑟:琴的改良是需要經(jīng)過一段很長的時間,相信要到漢代中期才可能完成;而其形制則直至漢末才趨穩(wěn)定。
經(jīng)過改良的琴,其優(yōu)越性立刻能表現(xiàn)出來:輕便的體形外,更能演奏連續(xù)音與滑音,這是大部分古代樂器(包括瑟)所缺乏的。
改良后的琴,因左手技法的應用能奏出連續(xù)滑進的樂音,在歌詩伴唱時,更能符合中華語言的多調(diào)性特色,體現(xiàn)出詩歌的音樂美。
琴的音樂功能已超過了只能彈一弦發(fā)一音的瑟,因此很快就取代了瑟的傳統(tǒng)地位,成為士人歌詩的樂器;甚至變成士人家居時的專用樂器。
3. 琴已發(fā)展成獨立的樂種:隨時間的推移,漢代文獻對琴曲的記錄逐漸增加:楊雄(公元前32-前7年)《琴清英》:“子安之操”和“雉朝飛操”兩首。